灵接触网 · 事业

论辽代服饰的民族特色

2010-12-21

易起问微信公众号

就有戴幅巾的契丹人物形象。  包髻指的是 妇女用以包裹发髻的巾袱。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五记载:“(娶妇)其媒人有数等,上等戴盖头,着紫背子,说官亲宫院恩泽。中等戴冠子,黄包髻,背子,或只系裙。”在辽墓出土的壁画中,也常常见到妇人包髻的形象。例如河北宣化辽代壁画5号墓的后室西南壁壁画(图三十)上,画有一桌,桌后站一妇女,黄色扎巾;桌右妇人包髻。察右前旗豪欠营6号辽墓出土的鎏金铜面具的上部,有一圈宽8厘米的帽状巾帻(图三十一)。帽状巾帻由四层丝织物组成,内絮丝绵,厚约0.3厘米。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韩师训墓的后室西南壁(图三十二)上,也在画面右端描绘有一妇人头部包髻的形象。由此不难看出,在当时,契丹妇女受宋影响也养成了包髻的习惯,北宋大都市妇女,除了爱好包髻,还特别重视花冠。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2号墓东南壁(图三十三)也画有:一妇人头饰白色花。由此可见,宋人以花冠装饰
跳转到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