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接触网 · 公告

顺历,连人民日报都点赞推荐的app

2016-03-22

易起问微信公众号

2016年03月17日,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人民日报上,顺历作为一款优秀的“互联网+”传统文化应用被推荐。

人民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、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,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。


「顺历」作为“互联网+”传统文化的应用代表,未来趋势如何?人民日报也对此展开了思考。


▲《人民日报》电子版截图


顺历在人民日报上的报道如下:


“顺历是一款集日历、万年历、罗盘、黄历天气、农历、法定节假日、日程提醒、备忘记事等功能于一身的生活日历类工具,依据中国传统的择吉文化经典《钦定协纪辨方书》和《玉匣记》编写而成。在“互联网+”传统文化的应用上,顺历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择吉文化,同时也通过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打造了融合择日参考、日程提醒等功能的工具,截至2015年底,顺历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下载安装量已经超过了2000万,而在互联网上,类似顺历这样受到老百姓欢迎的“互联网+”传统文化应用软件还有很多。”


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


在白天忙碌紧张的工作之后,也许你想听一首古诗静静心,那么你可以在手机上装一个提供有声古诗朗诵的应用软件,或者关注一个提供相关服务的微信公众号;闲来无事的时候,也许你想练练书法,却苦于手边没有纸笔,那么你可以装一个用手指就能在移动终端上书写的软件;也许你爱好文玩收藏,却短于欣赏、了解和购买的渠道,那么你可以在网络拍卖平台上,在多家拍卖行、典当行及画廊进行浏览和竞拍……


2015年,中国网民已达6.7亿人,而数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《2015中国“互联网+”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道》显示,71.2%的中国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,网络已经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。目前网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软件,涉及传统文学、传统节日、传统戏曲、中国建筑、传统医学、民间工艺等诸多领域,提供的服务包含资讯、游戏、电商交易、教育、医疗等多种类型。


“互联网时代,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种新样态,它既是被传播内容,也是传播方式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谷卿说,“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,极具开发价值,而开发、激活和重启传统文化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。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,文化传播也必然要考虑到终端及其用户的接受习惯与体验。”


数握显示,在使用传统文化应用软件的用户中,传统文化资讯浏览是用户主要的需求点,占比达61.2%,传统文化应用工具及教育学习则分别位列第二、三位。此外,在用户的年龄分布上,26—35岁用户的占比超过40%,36—45岁的用户占比为24.3%,也就是说,“80后”占比远远领先于其他年龄层的用户。


“文化是从社会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,脱离了生活环境的文化必然无法生长,传统文化要更好地传播,就必须生活化,而互联网恰恰是将其生活化的重要载体。”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说,“比‘80后’更年轻的‘90后’‘00后’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,更需要全新的传播方式,互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。”


点击这里,查看人民日报的完整报道

查看全文(1/2)
相关文章